最好的教养,是不给别人添麻烦
近日,《中国日报》报道了一个熊孩子坐飞机捣乱一家三口被FBI遣返回国的新闻。
一架从中国飞往美国洛杉矶的航班上,一个中国熊孩子不断在座位上闹腾,还用脚踢邻座男乘客。
男乘客建议熊父母管管孩子,熊孩子的父母反而回呛:管好你自己的事儿就行了!
男乘客忍耐了三个小时后终于爆发了,激动地骂了这对熊家长。熊家长不甘示弱,回以更激烈的辱骂,甚至父亲愤怒地掐住小哥的脖子,两人隔着孩子扭打在一起。
打架、斗殴这看似是“小事”,但在飞行上的这种行为,会直接导致各种意想不到的航空危险。
所以,飞机落地后,等待熊孩子一家三口的是早已等候的FBI海关执法人员。
这一家三口被直接遣返回中国,计划好的完美旅行泡了汤。
对于孩子来说,他的社会化正在一步步形成中。他们对于所有的社会规则、社会契约、社会礼仪的理解有时并不能完全了解,更不要说很好地去遵从。他们本身是自由自在的“自然人”,而父母的养育过程,就是慢慢教会孩子从“自然人”向合格的“社会人”转变。
有时,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懂礼貌、守规则、谈吐大方、气质良好,就会说孩子孩子“有教养”。所以,从“有教养”这个词来看,父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“管理者”。
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在微博上写道:保养好自己身体,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。教育好自家孩子,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。
主持人金星也说过,她对子女成长教育的标准是:有一天走向社会,这三个娃不叫人讨厌就行。
可见,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,不给别人添麻烦是非常重要的行为准则,需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提上议程。那么,如何培养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孩子呢?
三个要点,养出不添麻烦的好孩子
孩子还小的时候,身为父母的我们,常常会意识不到他们是在添麻烦:他们东摸摸、西看看,他们悲了就哭,乐了就笑,他们兴奋的时候大声尖叫。这些行为实在都是孩子的正常表现啊!
但随着孩子越长越大,进入到社交场所,就需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了。父母再不怕麻烦那是父母的事,其他人是没有义务忍受你的孩子带来的麻烦的,就像上文提到的男乘客,并不会像父母那样宽容。
在正式的进入社交生活之前,我们怎么做,才能养出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孩子呢?
第一,引导孩子认识到他的行为会造成的后果
孩子能不能意识到会给别人添麻烦,取决于他们的一项能力,那就是对某一行为的后果的预测。而预测这种能力,在童年中后期才会出现,还要进行大量的观摩和练习才能掌握。
简单地说,当孩子在飞机上大吵大闹的时候,他们满心满眼里都是自己:我饿了!我困了!这里人好多!我不舒服!我要回家!至于我哭的声音大不大,翻转踢打的时候有没有踹到邻座大叔,对不起,我根本看不到!
这是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,可以理解,也需要被宽容,但如果家长在平时就给他示范、让他练习的话,孩子还是能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不是会给别人带来困扰的。所以,第一点操作的关键是,家长的讲解和示范。
之前Facebook上有一组特别暖心的图,是一对带小朋友坐飞机的父母给同机的前后左右“邻居”准备的礼物袋,里面还写着道歉和感谢的卡片,收到的人都是会心一笑。相信有了这些礼物作为铺垫,即使半路上孩子哭闹起来,看在家长的面上,周围的人也能心怀善意吧。
如果家长能做到,事前带着孩子一起准备礼物,解释可能发生的状况,事后跟孩子一起回顾,感谢孩子同我们一起做出的努力,或者对孩子的失控表示同情和理解,并跟他讨论失控的后果,相信孩子慢慢地就能明白,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他人造成影响,而控制自己的行为,则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便利。
第二,帮助孩子看得到别人的需要
关于熊孩子的故事大家也都看过很多,熊亲戚带着熊孩子到自己家里大闹天宫,搞坏了珍藏的手办,索走了心爱的玩具,遭到拒绝还是不依不饶、撒泼打滚不达目的不罢休。这样的没教养的熊孩子,缺少一个非常关键的能力,那就是,看得到别人的需要。
他的眼里只有自己,只有自己的要求,只有自己得不到满足时的沮丧,根本看不到别人。不但他们没看到,很多熊孩子的父母可能也没有看到。
小孩子常常是看不见别人的。饿了的时候会闹着要吃东西,他想不到妈妈在厨房里忙起来汗如雨下;无聊的时候会吵着出去玩,他想不到工作日带他出行的话,大人还要提前挪工作或去请假。
他看不见,是自己的生长发育限制造成的,不是他本能地不想看。所以想要孩子也主动地不给别人添麻烦,需要让他意识到,这个世上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,而除了自己,世上还有很多很多别的人。
《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》这本书中,提到一个很棒的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的办法,操作简单,但效果显著,那就是,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,启发换个角度思考。
比如最著名的《狼和三只小猪》的故事,我们常规讲故事的时候,侧重点都是聪明的小猪打败了凶恶的狼,这是孩子的理解单一化和故事的设计扁平化的必然结果。如果想要启发孩子看得到主角(自己)以外的其他人,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,针对不同的角色问孩子:这只小猪是怎么想的?他为什么会这么做?狼是怎么想的?有没有办法让它不吃小猪?……
换位思考,认识到世界上还有别的人,对于幼童来说是很难的任务,从他们熟悉的故事入手,启发他们不同的角色都有自己的需要,跟他们探讨不麻烦别人也能实现共赢的办法,对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有帮助。
只有认清了自己的需要,认识到其他人也有需要,发展出同理心,才能主动地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,并且在一定要给别人添麻烦的时候,也看得到对方的需要。这一点,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了。
第三,真添麻烦也没多可怕,关键是之后怎么做
中国社会是人情的社会,也就是说,我们会有特别多的你麻烦麻烦我、我麻烦麻烦你的事,这样来来往往的麻烦,一来二去,反而加深了关系。
这一点我特别喜欢蔡康永的一个说法,什么是人情?人情就是你麻烦了人家,然后你懂得怎么还。
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,生活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里,完全不麻烦别人也是不可能的。所以“麻烦别人”是不可怕的,关键是,麻烦了之后,你怎么做?这个怎么做里,体现着很大的教养。
我特别喜欢一个超人妈妈蒋佩蓉的做法。如果别人帮助了自家人,无论这个忙是大是小,她都会带着孩子们写感谢卡,而且要求,感谢卡不能使笼统的一句谢谢,而是要写清楚什么人,什么事,我有什么感受,给了我什么影响,并且真诚地感谢。
万一给人添了麻烦,我们可以参考蒋佩蓉的做法,带着孩子一起收尾,这里有几个要点:
仪式化的表示感谢或者歉意行为,帮助孩子形成习惯;
明确地表示感谢或歉意,尤其要明确地说出事情发生的原因和自己的感受,以及给别人带来的麻烦,这是在练习同理心;
奉上表示歉意或者谢意的礼物,这也是把真诚外化,让对方、让孩子都看得到;
如果可以的话,让孩子承担一定的行为后果,比如一起制作礼物,或者让孩子出一部分钱(零花钱)购买礼物,让他对行为的后果更有概念。
简单地说,不给别人添麻烦,是教养;具体地说,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,感受到别人的需求,不让别人为难,并对别人的付出表示感谢,是真正的教养。
教养这个词,说起来大,做起来却很小。点点滴滴的细节,都很容易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教养。但归根到底,最简单的一个判断是什么呢?是眼睛里看得到别的人。
家长是孩子的镜子,只有家长的眼里看得到别人,孩子才能一步步跟着走出自己的小世界。所谓教养,从来都是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,当了爸妈,真是一秒都不能懈怠啊,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,都会不知不觉地,影响到孩子。